随着互联网和手机技术的提升,移动支付已成为社会的支付主要方式。
在往年的3·15晚会中,电信诈骗以及移动支付都有上榜。当网络越来越深地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时候,与之而来的信息安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层出不穷的用户隐私遭曝光的消息,以及频频发生的网络勒索问题已让人们无法忽视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尤其是含有大量个人信息的手机。
近日,江苏省消协发布的《关于手机应用程序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新闻通报》指出,目前手机APP存在获取权限未尽到告知义务,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相关人员在下了100个左右APP进行测试后发现,其中79个可获取定位权限。在“电话与联系人”一项,有14个应用可以监听、挂断电话。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手机APP数量已超1700万个。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信息泄漏的风险。手机安全软件问题中,支付陷阱占比高达九成。
此前,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十余款违法有害移动应用存在于移动应用发布平台中,其主要危害涉及恶意传播、隐私窃取两类。同时,工信部也在检测中发现了多款有问题的应用软件,并将多个APP其下架。
网购维权专家、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维权部分析师姚建芳认为,移动支付产业持续爆发,带来的消费市场蛋糕吸引了实体商家和电商平台发力争夺。不过消费者还需按需购买,谨慎下单,在移动支付环节谨防欺诈,保留凭证,注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相关部门应尽快牵头统一标准。
据悉,国家安全标准委已对安全手机标准立项,意在研究制定手机安全标准,其中将包括关键硬件、软件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系统安全等级,APP权限限定等。
在信息安全的保障上,手机厂商如何把关成为重要一环。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手机市场,不同手机厂商在识别上的认识力度以及所采取的方案不同,致使产品的防护等级存在差别,生物识别技术目前是智能手机产品对用户隐私的最佳保护方案。
目前,众多手机厂商也推出自家的“生物识别技术”,如“虹膜识别”“指纹识别”等。
据了解,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是目前手机厂商主要采用的生物识别方案。其中,人脸识别难以被伪造但应用处于初期,指纹识别的应用最为广泛。虹膜识别因为需要手机厂商具备较高的技术实力,而很少被应用。不过,由于每个人的虹膜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所以虹膜识别的安全等级是目前生物识别方案中最高的。
目前,一些手机品牌主要采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为指纹识别,但随着信息安全意识的增强,对于手机的生物识别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星内部人士表示,出于对用户不同使用场景的考量,三星在最新机型Galaxy S9上对三种生物识别方案都采用,提升了安全防护等级。
业内人士认为,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关乎每一个人。手机厂商在研发产品时,不仅要考虑到用户使用习惯和产品功能的便捷性,也应该制定一整套体系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而随着手机厂商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生物识别技术将迎来新一风口。
咨询热线
02131122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