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沈晓明明确提出,浦东要在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形成三个创新功能,努力成为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沈晓明指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应该成为上海第五个中心,而应该融入到“四个中心”建设中,成为“四个中心”的有力支撑。从发展需要来看,不管是经济中心、还是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力量,只有彼此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在这个过程中,浦东要有所作为,形成三个创新功能。
一是面向全球的创新要素集聚功能,促进全球的企业、机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在浦东集聚,成为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二是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创新成果要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成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效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先行先试功能,率先探索完善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
重点集聚五种创新企业
具体而言,浦东将重点集聚五种创新企业。
第一,在国际细分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有影响力的。比如,维亚生物是一家做蛋白药的CRO企业,客户都是全世界一流的药企,这样的企业就是浦东要的。
第二,业务全球布局的。比如,GSK在全球有三大研发中心,浦东研发中心是做全球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出来的药在全球各地申请新药,这样的研发中心就有了全球影响力。
第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比如,上海光源的技术水准就是国际水平的,是全球最好的几家之一,浦东要全力支持上海光源中心二期工程。
第四,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比如,中微半导体是专门研发集成电路装备中的刻蚀机的,他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最先进水平,产品进入了台积电等国际主流厂商。
第五,有国际顶尖团队的。有的创业企业还谈不上国际一流的创新主体,但他的创业团队是国际水平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还有美国科学院院士等,这样的企业潜力无穷,浦东要大力支持。
提升创新成果生产力转化功能
过去几年,各级政府设法降低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但收效甚微。这说明,这两种成本的走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政府对此恐怕无能为力。
浦东提升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功能,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吸引大量企业入驻;二是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生物医药产业的经验复制到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各个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为什么世界500强企业中,落户浦东的有308家?去年德勤公司的调查显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的平均成功率是1/3,而在浦东的成功率是2/3。对创业者来说,也是如此。从许多归国创业者口中得知,虽然浦东的办公室、公寓租金比国内很多地方贵,但他们还是选择在浦东创业,因为成功率高。
此外,一项调研表明,张江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人才最集聚的地方。我国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最近连续几年,张江从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拿到的经费占全国1/3;张江企业申报新药的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张江为何有这样的集聚效应?源于10年前,市科委与浦东新区政府合作,在张江陆续布设了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在新药研发中必须经过的6个环节提供服务。理论上讲,一个人只要有创制新药的点子,背个书包就能来张江创业。他不必花上千万元买设备和试剂、租实验室、建动物房、雇技术员,而只要打电话预约,就能以成本价甚至更低的价格使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浦东在生物医药产业上能做到这一点,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各个领域也应做到。
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融资环境
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的科技投入都不少,但收效为何不是很大?沈晓明指出原因有两点:一是科技发展有其固有规律,不是每笔经费投下去都有效果,也未必马上有效果。二是现行科技体制有改进空间,在科技投入上要改革。
浦东将先行先试一个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的科研立项,并建后台数据库,对所有项目进行汇总。据了解,目前的政府科技投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科学研究投入,除了科委,其他许多委办局也投科研经费,很多项目是各委办局重复投的。一些科研人员“一女多嫁”,即一份标书多头申请经费,拿到几份钱,但就干一份活,最后做一份课题报告,一式几份,顺利通过这些课题的验收。
另一种形式是科技产业投资。目前,国资体系中的科技投资企业只投能赚钱的项目,如IPO前的项目,这样才能通过国资考核。但其实,政府应投资早期创业项目,即进行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因为这个阶段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而我们现在倒过来了,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缺位;在市场活跃的地方,政府抢位,和市场抢项目。
为扭转这个局面,浦东新区将加大天使和风险投资的力度,还将于近期出台政策,为风投企业买“保险”,以此吸引全球一流的风投企业落户浦东,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
咨询热线
02131122998